国际药用原辅料网全力打造原料药、药用辅料、医药中间体、动植物提取物、制药设备及制药包装行业的专业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药用辅料供求,交易,搜寻,信息服务平台
行业聚焦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标准法规 产品展厅 采购商名片 企业黄页 企业商铺 品牌专区 有问有答
行业聚焦
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聚焦
 
月至
中药院内制剂亟待重新定位
发布时间: 1/6/2010 9:45:51 AM         

 
     为了加强院内制剂管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曾先后出台《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等文件,对医院制剂室的面积、设施、临床前研究、使用量,及注册申报等都做出严格规定。
 
然而,面对标准升级、价格下滑的双重压力,身处十字路口的院内制剂仍难以摆脱“鸡肋”的尴尬处境。
 
  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周超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院内制剂在我国多指中医院制剂,它是新药研究的重要来源,对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然而,他同时也指出,标准太低,不利于保障质量,提高标准是必需之举。
 
  对此,广东省中医院制剂室主任陈燕芬认为,规范管理是肯定的,然院内制剂是中药处方权的一种延伸,绝大多数系复方组成,很难以现代医学理论去说明其药理、疗效、成分等。“如果在申报审批时,将中、西药院内制剂等同对待,并要求对其进行药理、毒理研究,可以说,除少数大医院外,大多数中医院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陈燕芬解释说:“目前中药院内制剂被要求按照西药方式管理,标准几乎接近了新药的注册水准。与此同时,制剂室的新建或改造也要参照GMP标准,最终达到GPP。不难想象,在成本骤增、价格下滑的双重压力下,很多医院制剂将面临艰难的抉择。”
 
  事实上,院内制剂在新医改的激流中,已经走到一个十字路口。陈燕芬感慨地说:“如执行严格的标准,进则意味着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投入,还不如做一个能上市的新药;退则意味着放弃院内制剂的申报开发,又觉得可惜。”
 
  那么,院内制剂该如何立标?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处黎晖副教授告诉记者,作为适应特殊需要的过渡产品,院内制剂改造、原料等成本相当高,周期长、风险大,因此,立标要坚持共同而有差别的原则。也就是说,应适当放宽其申报与审批程序;对普通的膏、丹、冲剂等传统中药制剂,免作药理、毒理等研究;适当降低制剂室的建设验收标准。
 
 “所幸的是,北京等地对院内制剂管理已开始松绑,希望鼓励措施能来得更猛些吧。”陈燕芬如是说。
 
  中医院内制剂宛如鸡肋,难食难弃。尽管形成此种境况的原因很多,但定价办法滞后是根本。按照国家“保本微利”的原则,院内制剂的价格只能在原有成本的基础上上浮5%,而且,至今仍然执行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价格办法。
 
  在制剂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陈燕芬认为,院内制剂目前正在高投入和低回报的矛盾中挣扎。归根到底,还是价格问题。一方面,随着监管体制的日渐完善,申报院内制剂受到严格限制;另一方面,制剂定价方法的滞后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院内制剂的利润率骤减,甚至出现负利润。
 
   “院内制剂品种剂型杂、批量小,很难形成药厂那样的规模经济;其次,国家要求医院参照药厂的GMP标准建设制剂室,改造或新建制剂室都需投入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资金,年维持费也需几十万资金,风险和劳动强度大。”陈燕芬解释说,大医院通过临床等或许可以勉强承受,小医院肯定吃不消,结果是因价格问题导致学科的相对萎缩。
 
  2009年11月,国务院颁布的《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使中医药价格调整思路渐趋明朗。周超凡认为,院内制剂是发展中成药新药的重要创新途径之一,国家对其价格也在做相关调研,为院内制剂价格调整提供依据。“不过,院内制剂只是内部流通,未能进入市场,价格肯定比市场上的中成药低。尽管如此,重新制定定价办法时,国家也会考虑其特殊性的。”
 
  据了解,制剂药品作价方法规定,制剂药的价格由物价部门平衡后统一确定,而原料药是制剂药品成本的最主要组成部分。“除呼吁改革院内制剂的定价办法外,医院也要严把原料采购关,努力把原料价格上涨的影响控制在最小幅度内。”分析人士如是说。
 
  也有专家建议,鼓励各地将院内制剂纳入医保用药报销范围。据悉,江苏省中医院的137个院内制剂品种已全部列入医保报销范围。“这也是值得期待的。”陈燕芬深表赞同。
 
  面对日渐提高的“门槛”,身处十字路口的院内制剂未来究竟将何去何从?
 
 “院内制剂目前亟待重新定位。”周超凡针对记者的提问开出了这样的“药方”。他认为,目前国内9000多种中成药基本可以满足用药需求,对于不少医院而言,高投入高标准换来的是微薄利润,甚至是负利润,不划算,还不如直接买现成药品。
 
  周超凡解释说,国家提高标准就意味着限制低水平院内制剂的发展,再加上国家对中药产业的扶持,这都有利于推动院内制剂走向开发新药的道路。“因此,医院有临床疗效好市场前景可观有特色的院内制剂,可以考虑与药厂进行挂钩,共同开发新药,在资金专利收益等方面,药厂和医院协商解决,创出院内制剂的一条新路,为广大群众的健康服务。”
 
  对此,某中药企业有关人士持保留态度。该人士认为,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院内制剂尽管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患者好评,但缺少药理、毒理学的研究作为上市产品的话企业存在很大风险再加上很多企业已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所以院内制剂对企业的诱惑较弱。
 
 “资本都是向有利润的方向流动。”黎晖建议,医院制剂要发挥自己的优势,药厂也可以在院内制剂里找“苗子”,然后与医院合作,进行深度挖掘、开发。

附件:            
    】 【打印】 【关闭】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推荐
· 巴斯夫最新TPU技术助力高性能鞋支撑片提高生产效率和......    2018-08-14
· 安徽山河药辅取得EXCiPACT认证证书    2017-03-06
· 总局关于进口药品目录中药用辅料进口通关有关事宜的通知    2017-03-06
· 紫氧化铁 中国药典2010版    2011-06-02
· 枸橼酸 中国药典2010版    2011-06-02
· 明胶空心胶囊 中国药典2010版    2011-06-02
· 黄凡士林 中国药典2010版    2011-06-02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国际药用原辅料网
热线电话 -- 021-55807300
电子邮件:info@phexcom.com

沪ICP备09013362号-5

沪公网安备31011002001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