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医联体迅速发展 下沉市场或成药企破局切入点 |
发布时间:
2/22/2022 2:36:09 PM |
|
|
在国家“三医联动”(医药、医保、医疗)改革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自2010年萌芽至今,已在全国形成了具有不同合作模式及特色的医疗联合方式。医联体模式的推开不仅有利于各级医疗机构将分级诊疗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也在药品集采大环境下为产品未中选企业破局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全国医联体分布概览
2010年,原上海市卫生局发布《关于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探索构建以医联体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2011年,上海首个“区域医疗联合体”签约启动,此后,医联体逐渐在全国铺开。
自2017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起,医联体进入蓬勃发展阶段。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发布《关于开展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118个城市医联体试点名单。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以福建省三明市为典型案例,强调了医联体在分级诊疗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即通过横向或纵向整合资源的方式,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
据统计,截至2021年11月,全国已有205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开展了相关工作,共出现不同形式在医联体近1500组。从地域分布上看,华东地区参与医联体的医疗机构数量最多,占全国已知总量的40%;单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层面,北京参与医联体的机构数量为全国之首;华南地区,广东省单个医联体平均覆盖的医疗机构最多;西北地区,仅陕西省是主要的医联体参与省份,该省主要合作模式是以西安市为主要牵头地区组成松散型医联体,辐射省内大部分的医疗机构。
以牵头医院所在省份进行归类,全国有26个省份通过不同类型的医联体合作方式执行分级诊疗。其中,以江苏、山东、浙江为首的几个省份建立了组数最多的医联体。江苏省医联体及跨区域专科联盟数量均位列第一,107组医联体共覆盖医院920家,75组跨区域专科联盟共覆盖医院483家。在107组医联体中,三级医院牵头占主导(81家),并逐渐出现下沉趋势,少数二级医院也成为牵头医院。同时,这些牵头的二级医院又都以不同形式参与了由三级医院牵头的医联体中,实现了“传帮带”效应。
此外,从已经开展各类分级诊疗的全国3万多家医疗机构来看,有20%的机构参与至少2个医联体,这些机构平均参与3个医联体,合作模式多种多样。其中,单家医院参与医联体数量超过5个的102家医院中,大多为全国综合实力排名靠前的大三甲医院,这些医院更多地结合自身学术特色,利用分级诊疗的利好政策推进医疗体建设。
目前,全国单家医院参与不同类型医联体数量最多的前三家医院是: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牵头或参与共计14个医联体、10个跨区域联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牵头或参与共计15个医联体、4个跨区域联盟以及1个远程医疗协作网;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参与14个跨区域专科联盟,是全国跨区域专科联盟参与数量最多的医院。 |
|
|
|
附件: |
|
|
|
|
|
|
|
|  |
| 最新推荐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