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自治区疾控中心传来信息,2000年以来,西藏共投入碘油丸973.4万粒,有效弥补了碘盐覆盖率不足的实际问题,使藏区的病区人群的甲状腺肿大率明显下降,碘水平保持均衡状态。
藏区居民群众引用的水源中平均碘含量极低,大多数水源测不出碘,当地所产的农作物及农副产品中含碘量很低,所以当地群众在自然环境中无法获得碘的补充。近年来,藏区结合实际,采取各种措施推行“食盐加碘为主、投服碘油丸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使藏区的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消除碘缺乏病工作推进新的阶段。自1997年来,藏区未发现新发地方性克汀病病例。
据自治区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消除碘缺乏病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民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碘盐监测是持续消除碘缺乏病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自藏区实施碘盐监测工作以来,通过各级碘缺乏病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藏区监测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自2007年以来藏区首次完成全区73个县(区、市)碘盐监测工作,消除了监测盲区。去年西藏碘盐覆盖率达到74.29 。 同时,鉴于西藏的碘盐覆盖率较低,非碘盐仍然严重冲击盐业市场。
在没有完全解决农牧民食用碘盐问题的地区和人群,碘油丸作为应急补碘的一项措施,有效保证了病区人群的碘营养需求。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藏区每年投入30万元,并积极引进外援项目,加大对碘油丸的投入力度,长期实施对人群的碘油丸投放工作,提高藏区特需人群碘营养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2000-2009年,藏区通过政府投入和澳援项目,共计投入碘油丸973.4万粒,有效弥补了碘盐覆盖率不足的实际问题,使藏区的病区人群的甲状腺肿大率明显下降,碘水平保持均衡状态。(信息来源:中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