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医药股最火的当属BD。
医药魔方《2025H1医药交易趋势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相关交易总金额达608亿美元,比2024年全年交易的总金额还要高出37亿美元,同比激增129%。
而动辄上亿乃至数亿美元的首付款,不仅让业界窥见了国产创新药价值兑现的巨大潜能,也彻底点燃了资本市场热情。连跌4年的创新药板块开启强势复苏,上半年,中证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超13%,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更是大涨60%,均远超同期大盘表现。直至节前,创新药板块仍维持着高热度。
然而,随着节后第一天医药板块的震荡,新的问题也浮出水面,那便是这场由BD预期主导的行情到底能持续多久?同时,市场已开始主动探寻——BD热潮之外,医药板块的下一个核心看点又将落在何处?
BD热潮将降温,基本面优先
瑞银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表示,这波BD的高热度将会逐渐退去。无独有偶,药明生物CEO陈智胜在近日的一场媒体采访中也给出了预判:“这样的高热度还会持续至少12到18个月。”
“出海叙事”的逐渐淡化,也意味着医药股需要新的估值锚点。瑞银给出的答案是“基本面驱动”,即市场关注点将转向内生性营收/利润增长,企业间分化将愈发明显。
细究来看,老产品的营收稳健性与管线的确定性,事关企业的内生性营收/利润增长。
其中,老产品的营收稳健性是压舱石。早年间,集采政策的持续推进曾让不少药企核心产品面临降价压力,业绩一度出现大幅波动。但从今年上半年多家老牌药企的业绩来看,它们已经开始“复活”,甚至不少老牌药企龙头迎来了两位数的增长。
有机构就表示,经过10轮全国化药集采,覆盖企业的核心产品已基本完成降价,最差时期已经过去,生物药集采的影响则相对有限。
今年上半年,甘李药业就在两轮胰岛素集采后,成功实现了扩大市场份额的战略目标,并带动营收和利润双增长——营业收入为20.67亿元,同比增长57.18%,归母净利润为6.04亿元,同比增长101.96%。
可以说,一些老牌药企已经迎来了基本面拐点。与此同时,通过创新转型,它们也在试图打开增长天花板。
事实上,在近期的BD热潮中,不少早期管线斩获了高价。但撇去这波热潮的影响,管线的创新性和商业化潜力等依旧是估值的核心。而这些创新性和确定性,就决定了其成长的天花板。
瑞银举例分析称,潜在blockbuster(峰值销售额≥20亿元)是企业潜力的一大体现,恒瑞医药的SHR-A1811(HER2 ADC)、中国生物制药的TQB3616(CDK2/4/6抑制剂)、翰森制药的HS-20094(GLP-1/GIP双激动剂)等皆在此列。
眼下,当BD热潮的喧嚣逐渐平息,成为常态,医药股也将回归其产业本质——从单纯BD预期驱动转向综合实力评估,而当下已有不少企业显现此类特质。
内生性增长激发活力
从营收和净利方面看,恒瑞医药今年上半年营收、净利均再创新高。其今年上半年营收达157.61亿元,同比增长15.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4.50亿元,同比增长29.67%;净利率提升至28.3%;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43亿元,同比增长41.8%,可见其盈利质量和现金流管理能力之强。
在创新药销售方面,今年上半年恒瑞医药创新药销售及许可收入95.6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60.66%,其中创新药销售收入75.70亿元。瑞维鲁胺、达尔西利、恒格列净等医保内创新药精准定位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在创新管线方面,今年上半年恒瑞医药有6款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6个新适应症获批上市、5项上市申请获NMPA受理,10项临床推进至III期,22项临床推进至II期,15个自主研发的创新分子首次进入临床阶段,药物类型包括小分子化药、抗体、ADC,涉及肿瘤、代谢和心血管疾病、免疫和呼吸系统疾病等多个疾病治疗领域。Citeline发布的《2025年医药研发年度回顾》显示,恒瑞自研管线数量位居全球第二。
而在管线数量上紧随恒瑞医药其后的中国药企是中国生物制药。《2025年医药研发年度回顾》显示,在全球制药企业研发管线规模25强中,恒瑞医药排名第13位,中国生物制药排名第15位。
今年上半年,中国生物制药共有37个肿瘤领域的创新候选药物处在临床及以上开发阶段,包括2个产品处在上市申请阶段,11个产品处在临床III期或注册临床,7个产品处在临床II期,以及17个产品处在临床I期,预计肿瘤领域未来三年(2025-2027年)将有6个创新药获批上市。
营收和盈利方面,今年上半年中国生物制药收入约175.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0.7%;持续经营业务归母净利润约33.9亿元,较去年增加约140.2%。其中,创新产品收入达到人民币78亿元,同比增长27.2%。
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贝莫苏拜单抗注射液等产品进入医保目录后,在2025年上半年快速放量,成为其收入增长的重要贡献品种。
而凭借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两条腿”走路的复宏汉霖也提供了内生性增长的多种可能。
今年上半年,复宏汉霖营收为28.19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毛利润约21.992亿元,同比增长10.5%,净利润3.901亿元,经营性现金流超7.709亿元,同比增长206.8%,
值得注意的是,其海外产品利润激增超200%。目前,复宏汉霖已有6款产品在中国获批上市,4款产品在国际获批上市,触达近60个国家和地区,广泛覆盖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其乳腺癌领域的核心产品汉曲优®(曲妥珠单抗)是中国、欧盟、美国获批的“中国籍”单抗生物类似药,2025年上半年共计实现产品全球销售收入14.442亿元,已累计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
此外,其自研的帕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HLX11已获中美欧监管机构受理上市申请,有望于下半年在美国获得批准。PD-L1靶向ADC HLX43、新表位HER2单抗HLX22及自研抗PD-1单抗H药也将持续发力,巩固其发展。
而潜在FIC的人唾液酸酶融合蛋白HLX79、较现有CD47靶向疗法更具安全性优势的新型SIRPα-Fc融合蛋白HLX701、创新抗PD-L1/VEGF双抗HLX37、潜在BIC的KAT6A/B口服小分子抑制剂HLX97、基于TCE平台开发的DLL3xCD3xCD28三抗TCE HLX3901、STEAP1xCD3xCD28三抗TCE HLX3902、基于Hanjugator™开发的EGFRxcMET双抗ADC HLX48、及潜在FIC的B7H3-唾液酸酶融合蛋白HLX316 等潜力创新分子也将成为其创新的后续力量。
BD交易浪潮的兴起与未来的退去都是中国创新药自己走出的路,而接下来的路,每家药企也将踩出不同的“脚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