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媒体报道,广州、北京等地一些医院和药店相继出现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唯一有效口服药——溴吡斯的明断货现象。据了解,该药当前的批发价为29.22元,零售价为33.6元,主要供给医院和药店。由于目前唯一的生产厂家正在进行药品质量认证,因而造成了该产品的紧缺。
然而,值得玩味的是,记者从2009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神经系统用药物)中查证,我国抗重症肌无力药物并非只有唯一的口服药,其中甲类目录中有溴吡斯的明、溴新斯的明口服常释剂型等3种药物,乙类目录中有溴吡斯的明、依酚氯铵注射剂等4种注射剂药物,共有3家生产企业。
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医保目录中的药品是必须确保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和不断档不缺货。为什么保障配备的医保药物会出现紧缺?随后,记者就此问题致电国内溴吡斯的明最大的生产企业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该公司上海办销售部人员告诉记者,该产品肯定不会停产,由于该药的原料只有他们公司供应市场,现因为正在进行药品质量认证,造成供应不足,目前认证已到了网上公示阶段,预计7月下旬就可以恢复生产。
对此,另外一家生产企业海南凯健制药有限公司市场部人士则表示,公司虽有溴吡斯的明原料和成品的生产批文,但是目前没有做原料,成品也只做片剂,生产紧缺受原料供应影响很大。
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原料供应上,但是,也有人质疑,医保内产品,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医疗机构,都会有相当储备的。
据悉,此药在2003年也曾突然停产,之后恢复生产且价格稍稍上调。分析人士质疑,此次停产是否也与价格太便宜、厂家没利润而选择弃市有关?但从整个罕见病用药市场来说,由于患病人群相对稀少,造成单个药品的市场需求狭小,制药企业无利可图,又无政策扶持,积极性就很低。
“归根到底,企业的获利空间没法保障,必然造成价格倒挂,企业无力生产。”该人士指出,如何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是关键。
对于部分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因利润空间狭小,不少产品悄然退市而影响正常供应的现状,国家发改委已有所警觉并明确表态,正在考虑是否可适度提高部分产品定价,以确保基本药物生产供应,调动企业积极性,保障药品质量安全和不断档不缺货。
国外经验证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改善罕见病患者用药的供应状况,政策倾斜是必需的。记者也了解到,除了在价格上给予支持,国家也对医保目录内的罕见病用药增加了支持力度。如2009年《新药注册特殊审批管理规定》正式颁布实施,其中对“罕见病”的用药审批在程序上给予了一定优待。
不过,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呼吁,为了使罕见病患者能用得上药,还需要出台一系列配套管理措施。比如,特殊审批仍缺乏相关配套规定,还未能有效解决罕见病药品注册难的问题。同时,也要加大扶持力度,包括将促进研发的优惠政策扩展到生产、经营的领域,出台税收优惠、定价补偿等政策,最终形成合力。“该药目前的市场需求量还是很大的,现在的问题是怎样形成一种有效的保障供应机制。”上海信谊药厂副总经理文彬告诉记者。(医药经济报 马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