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尽管出口数据同比有小幅增长,但环比则逐月下降,我国扑痛息痛产业应走调结构、降产能,由低价竞争转为质量和技术竞争的良性发展轨道。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0年上半年,我国扑热息痛出口数量为27,301.35万吨,同比增长3.07%;出口金额为1.1亿美元,同比增长13.02%;出口平均单价为4.05美元/公斤,同比增长9.66%。
由上述数据可见,扑热息痛在出口数量、出口金额及出口均价上均同比有小幅增长。但是,自2010年初起,出口数据环比则逐月下降,至6月份当月,出口数量环比下降27.17%,出口金额环比下降27.84%,出口均价环比下降0.92%。
对主要市场出口下降
2010年上半年,扑热息痛对亚、非、欧等主要市场的出口下降明显。统计数据显示,至6月份当月,对亚洲出口金额环比下降23.29%,对非洲出口金额环比下降58.17%,对欧洲出口金额环比下降16.87%。其中,对印度、巴基斯坦及欧洲某些国家的出口金额环比下降达40%以上。行情疲软已成不争事实。
究其原因,盲目的扩产行为是导致行情下滑的诱因。2009年“甲流”疫情及上游原材料上涨、客户补充库存等诸多因素,一时推高了扑热息痛的行情,从而刺激全国扑热息痛生产厂家盲目扩大产能,最终致使2010年行情一路下滑,出口价格逐月走低。国内市场“乱象丛生”,国际市场客户库存尚待消耗,整个市场形成疲软态势,预计此行情将延续至今年下半年。
未摆脱粗放增长模式
纵观近年扑热息痛市场行情,仍然在怪圈里徘徊:市场趋紧-货源紧俏-价格上扬-扩大产能-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如此循环往复已成规律。2009~2010年的行情恰恰说明了这一特点,而这与我国扑热息痛的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
多年来,我国扑热息痛行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成倍增长,规模优势渐渐呈现,但技术优势、质量优势有待确立。虽然企业规模和产量的扩大靠的是新增生产线,但在扩大产能的同时,其技术改进、质量提高等诸多方面进步并不明显,这样只讲规模效益不讲技术优势,势必会影响到产业今后的发展,从而造成行业循环往复的价格大战,受损害的只能是中国的扑热息痛产业以及自然环境,而让国外占了便宜。
因此,促进我国扑热息痛产业走向良性发展轨道应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行业发展的共识。扑热息痛生产企业应逐步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提高环保意识,调整产业结构,降低产能,提高扑热息痛的生产质量和效益,由低价竞争转为质量和技术竞争,并充分利用我国扑热息痛的原料优势,加大高端产品的开发力度,分解低端产品的竞争压力,创立自己的品牌产品,争取更多地占领国际高端市场份额,提高我国扑热息痛产品的出口效益,促进产业供需平衡发展。中国医保商会 杜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