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卫生部针对我国部分地区发现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初步认定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与其有关,并出台防治指南,其中列出中医诊疗方案,以期中医药早期介入,根据疾病不同阶段辨证施治。
关于新亚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疾病,卫生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以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对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等工作,要求医疗机构按照印发的诊疗方案做好诊断和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瘟疫”范畴,方案分6型辨证,并列出外治法。
我国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一些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卫生部上周末发布《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要求发现这种病例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卫生部介绍,这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包括人粒细胞无形体和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该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伴有血小板减少,少数病例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专家介绍,该病的传播途径尚不确定。目前,已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离到该病毒。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
卫生部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