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薄膜包衣起步较晚,并且大多数在医药研究单位和药厂自己配制,各种包衣液和薄膜包衣工艺不是很成熟。随着我国GMP管理的实施逐渐出现了薄膜包衣技术“热”国内相继出现了多家专业生产薄膜包衣予混剂的厂家。近几年我国薄膜包衣技术迅速发展,从整体上看,这项技术在我国已经日趋成熟,包衣剂的制造工艺不断完善,包衣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更多更好的包衣剂处方正在不断的被开发出来,并迅速推向市场,从西药包衣到中药包衣由普通的薄膜包衣道具有一定功能的包衣,包衣剂的处方在不断的完善。但许多制药企业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在应用上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
在片芯表面通过喷雾的方法均匀地喷上一层比较稳定的包衣材料,形成8--100微米厚的塑性薄膜层,使之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这一工艺过程称为薄膜包衣。应用薄膜包衣技术是制药行业口服固体制剂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有些人认为薄膜包衣片没有糖衣片好,没有糖衣片那么光亮,事实上薄膜包衣与传统的包糖衣技术相比,有许多优点,如包衣增重小,工艺污染少,包衣耗时短,更能防潮、避光,药物稳定性更强等。随着包衣处方的不断开发,薄膜包衣的操作和功能优势将越来越强。
包薄膜衣必须改变过去包糖衣的观念,这一点非常重要。一直以来,一些制药企业把薄膜包衣技术简单地看做是片剂生产中的独立环节,包薄膜衣就像包糖衣一样只是单纯包衣。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作为一项新技术,包薄膜衣对片芯的要求相对于包糖衣而言要严格得多,片的硬度要求较高,而且它对各个工序之间的相互配合、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指标及技术参数的调整和相互配合都有所要求。所以,必须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来对待薄膜包衣技术的操作及应用,只有这样,包出的薄膜包衣片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良好的片心质量对薄膜包衣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有时片心的机械质量太差,就根本无法进行薄膜包衣,即使勉强进行,衣膜质量也很难保证。在所有影响片心机械性能的因素当中,片的硬度和脆碎度最为重要,而脆碎度又比硬度显得更为突出。一般而言,适合包薄膜衣的素片硬度应该在4kg左右,脆碎度≤0.2%。有时候这种数据和实际操作过程会有一些差异,主要是使用这种方法控制包衣过程中不产生麻面、碎片等现象。也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将30片左右的素片置于250ml的玻璃杯中,用力摇两分钟左右,以片子的表面、片子的边缘不磨损者为宜。对于吸湿性大的素片,硬度要求则更高。
应用薄膜包衣技术进行包衣时,不管是采用高效包衣机、流化床包衣机,还是糖衣锅改造的包衣机进行包衣,都应遵照如下原则:一是片心硬度要够硬,否则开始包衣时,片心与锅壁反复摩擦,将会出现松片、麻面等现象;二是片床温度要保持恒定;三是设备中溶剂蒸发量与喷液过程中带入的溶剂量要保持平衡,即溶剂蒸发与喷液速率处于动态平衡。包衣膜的形成就是包衣剂雾化的液滴在片子的表面不断吸附延展、干燥的一个连续过程,这个动态平衡一但被打破就会影响包衣的成品质量。
片面平整、细腻的关键在于整个过程中要掌握片床温度、喷量、转速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薄膜包衣操作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操作时,包衣液的雾化程度直接影响包衣所成衣膜的外观质量,而喷液的雾化效果直接由雾化压力以及雾化系统(喷枪的型号)决定。喷雾开始时,掌握喷速和吹热风温度的原则是:使片面略带湿润,又要防止片面粘连,温度不宜过度过低。若温度过高,则干燥太快,成膜容易粗糙,片色不均;若温度过低,或喷速过快,则会使锅内湿度过度高,很快就会出现片的粘连等现象。锅的转速与包衣操作之间的关系是:转速低,衣膜附着力强;转速高,衣膜附着力差,易剥落。包衣过程中,温度过低,喷量过大,片子流动滞留,则有可能会出现粘片现象。这时可加大转速使其改善,必要时还可适当调节温度和喷量、枪距等,相互弥补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
在使用包衣粉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包衣操作中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有一下几个方面:
1、 粘片:片与片之间发生黏连又分开后,造成包衣片表面一个膜出现破损凹陷,另一个出现双层膜凸起,部分会露出片芯颜色,它与麻面的区别是,麻面是因为片芯上面有物质脱落造成的麻坑。
原因分析:包衣锅干燥效率不高,包衣锅转速太低,包衣液雾化覆盖不均匀,喷液速度太快,违反了溶剂蒸发平衡原则而使片相互粘连。
改善方法:适当降低包衣液喷量,提高雾化压力,增加片床与喷枪之间的距离,提高热风温度,加快锅的转速等。
2、 出现“桔皮”膜:包完衣后,衣膜表面不平整,出现像桔子皮一样的症状
原因分析:包衣液粘度太高,包衣液雾化效果不佳,干燥速度不当,包衣液喷雾压力低而使喷出的液滴受热浓缩程度不均造成衣膜出现波纹。
改善方法:应提高喷雾压力(注意:雾化压力过大可能导致喷雾干燥)。适当调整枪距,调整包衣锅的干燥效果。降低包衣的固含量以此降低包衣液的黏度
3、“架桥”:是指刻字片上的衣膜造成标志模糊。就像在刻痕的两边打起来一座桥,使刻痕变的平展不清晰了,它区别于因为雾化干燥,有小颗粒把刻痕给填平了。
原因分析:包衣膜的附着力不佳,与包衣片芯的表面特征有关(如疏水性基质)
不恰当的标识(如:太复杂或刻痕太细)
改善办法为:改进片芯的配方,如增加亲水成分,选择合适的标识(如:合适的宽度和深度) ,降低喷液流量/提高干燥效率,降低干燥温度,同时应注意控制好热风温度。
4、出现色斑(色点):这种情况是指包衣后片子表面颜色不均一,出现比较重颜色斑点。
原因分析:配包衣液溶解时间过短,有尚未完全分散开的物料,包衣过程中没有搅拌料液,出现沉降。
改善方法是:配包衣液时应充分搅拌均匀,包衣过程中包衣液应当随时搅拌,避免沉降现象发生。
5、药片表面或边缘衣膜出现裂纹、破裂、剥落:
原因分析:包衣膜的机械强度太低, 片芯的热膨胀系数与包衣膜差别较大,片芯压片后的反弹
选用具有良好的膜弹性和机械强度的包衣处方,延长压片与包衣之间的间歇时间。
边角破损、片面磨损
原因分析:喷液的固含量太低,包衣机转速过快、喷量太小,片芯太松或脆碎度高
应选择适当的包衣液固含量,适当调节转速及喷量的大小;片芯的边角太尖,若是片心硬度太差所引起,则应改进片心的配方及工艺。
6、衣膜表现出现“喷霜”:
原因分析:热风湿度过高、喷程过长、雾化效果差引起的。
改善方法:此时应适当降低温度,缩短喷程,提高雾化效果。
7、色差:同一锅次药片之间的颜色有色差
原因分析:喷液时喷射的扇面不均或包衣液固含量过度或者包衣机转速慢,包衣锅浆叶不适合。包衣量不足没有完全遮盖,包衣过程中片芯混合不均匀,包衣液的固含量过高,包衣机喷枪数量不足,喷枪的雾化覆盖不好
改善方法:增加包衣量,提高包衣锅的转速或改善包衣机的混合效率,选用遮盖力强的配方,或者用遮盖力强的白色包衣材料进行打底层包衣(对于有颜色的片芯,尤其是中药片芯),适当降低包衣液的固含量,增加喷枪数量,确保喷枪处于正确的位置,并调整喷枪的雾化效果及喷射范围
8、衣膜表面有针孔:
原因分析:配制包衣液时卷入过多空气,中药制剂中有挥发成分,在包衣过程中透出。改善方法:在配液时应避免卷入过多的空气,选择合适的处方防止挥发成分透出。
9、剥离
原因分析:包衣膜的机械强度太低,薄膜与片面间的附着力太差,片剂处方中使用了过量的润滑剂,改善方法:选择量身定制的包衣处方,片剂中尽量减少润滑剂
10、刻痕模糊
原因分析:不恰当的标识(如:太复杂或刻痕太细),由于片面磨损致使刻痕不清晰,发生“桥接”现象,冲痕内填充喷雾干燥的产物 改善方法:选择恰当的标识(如:合适的宽度和深度)
改善片芯质量 减少喷雾干燥的发生: - 增加喷量 - 降低雾化压力 - 降低进风温度和进风量 - 缩小喷枪与片面的距离
11、孪生片:包衣后又两个或多个药片连接在一起叫孪生片
原因分析:喷液速度太快,包衣锅转速太低,不适当的片形,配方粘性大,喷枪与片面的距离太近
改善方法:降低喷液速度,提高雾化效率,增加包衣锅转速,选择恰当的片形,尽可能减小侧面在包衣过程中接触的机会,(如:尽量不选用带有平面的胶囊型),改进包衣处方或降低包衣液的固含量适当增加喷枪与片面的距离
上述所提及的包衣问题和操作改进,重点针对包衣剂在包衣操作过程中的操作手法和控制条件而言,有些问题需要改进片芯的质量和提高包衣剂处方方面的改进,在这里不作详细描述。上述问题集中收集了近期包衣剂使用客户的相关问题,广泛听取了有经验的包衣操作人员的先进经验。
薄膜包衣是一项需要非常高的操作技术来完成的工作,包衣操作的温度、雾化压力、枪距、喷液速度、片床温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包衣成品的质量。
天津博科林药用辅料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