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医药行业是个政策市,任何政策对这个行业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不少打算进入这个行业的投资者都担心,政策会不会让他们的钱打水漂。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药价上,所有企业都关心药价,因为药价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利润。
但无论什么强硬的政策,都要反映市场的需求。例如,在中国还没有头孢产品的时候,只要有一船走私的头孢进入中国,国产的头孢产品价格就会一路下跌。但自从国产头孢的质量逐步得到提升以后,就再也不怕头孢的价格下跌了,反而是同质量的外资头孢产品不得不降价。
由此可见,不论政策如何变化,药品的质量才是价格竞争的基石,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政策也得依靠质量提升。原研药品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出现,其根本原因和头孢的故事没有区别。只要国产产品真正与外企无异,就能降低原研药的价格。
原研药在中国可以一直保持和专利药一样的价格,恰恰在于原研药的质量体系超过中国的仿制药。因此,虽然国产仿制药价格低廉,却不占竞争优势。
尽管不少国内企业家都认为,国家应该出政策限制外资企业,但是政策不应用来保护落后,而应该用来鼓励进步。随着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的逐步取消,中国企业和外资药企的竞争环境已经趋于公平,国内企业只有提升质量才能和外企竞争。
无论出台什么样的定价政策都要取决于质量和成本,但并不意味着质量是涨价的标准,不少外企在政府公关中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就是鼓励给一些质量体系通过cGMP的企业的产品定高价,做到所谓的质量优先。
但市场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政策对于国内企业并不有利,不少通过cGMP并打算想涨价的企业都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其实提升质量的目的不是为了涨价,而是为了占领被外资占据的市场。就像当年电器行业和外资的竞争一样,在同等质量下去比拼价格和生产成本的压缩能力,这才是中国企业的优势。
以国内竞争最充分、国内企业最占优势的大输液行业为例,国内三大龙头在工艺创新和成本压缩以及质量管理上都超过大冢和费森尤斯。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的价格优势就可以换来更大的市场,而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到了中国的大冢仍然只能守成,无法拓展。
在现行政策下,还是需要依靠国内企业自己去和外企竞争才能降低原研药的价格,如果只依赖政策起效,只能坐看失去市场。 (来源:医药经济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