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来临,气温逐渐升高;雨季接踵而至,湿度节节攀升。夏天对药品稳定性影响最大的外界因素不外乎光线、温度、湿度。因此,药品监督检查要重视“三防”。
一防避光设施不严格。日光中紫外线对药品变化起着催化作用,会加速药品氧化分解。监督检查中,要重点检查对光敏感的药物,如氯丙嗪、异丙嗪、核黄素、氢化可的松、强的松、叶酸、维生素A、维生素B12、辅酶Q10、硝苯吡啶等,这类药物制剂一般采用棕色玻璃瓶包装或容器内衬垫黑纸,是需要避光贮存的。监管人员要仔细监督检查,重点看企业、医疗机构是否设置避光窗帘,是否在光线直射时采用避光窗帘保护药品。
二防温湿度调控不及时。水蒸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叫湿度。湿度太大能使药品潮解、液化、变质或霉变。大多数药品在湿度较高的情况下,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引湿,结果使药品稀释、潮解、变形、发霉等。易引湿的药品有胃蛋白酶、甘油等。微量的水能加速乙酰水杨酸、青霉素G钠盐、氨苄青霉素钠、对氨基水杨酸钠、硫酸亚铁等的分解。湿度太小,容易使某些药品风化。风化后的药品,其化学性质一般并未改变,但在使用时剂量难以掌握,特别是剧毒药品,可能因超过用量而造成事故。易风化的药品有硫酸阿托品、硫酸可待因、硫酸镁、硫酸钠等。药品贮存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5%~75%之间。监管人员要认真检查药品贮存环境的温湿度仪及温湿度记录。一些企业、医疗机构药房的温湿度仪明明显示相对湿度为40%,而在温湿度记录表格中却标明当日相对湿度为50%,养护人员生搬硬套,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去监控环境的温湿度。此时,监管人员一定要敦促企业、医疗机构有关人员,采取措施改善药品贮存环境,使其真正在规定的相对湿度范围之内,以保障药品质量。
三防药品分类贮存不到位。高温与药品的挥发程度、形态及引起氧化、水解等变化和微生物的生长有很大关系。对每种药品,应根据药品标示的贮存条件要求,分别贮存于冷库或冷藏柜(2℃~10℃)、阴凉库(药房)(20℃以下)或常温库(药房)(0℃~30℃)内,各库房、药房的相对湿度均应保持在45%~75%之间。许多生物制品、酶制剂和一些注射剂(如注射用头孢哌酮钠、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麦角新碱、垂体后叶素等)必须贮存于2℃~10℃的环境温度中;一些注射剂、口服液、栓剂和膏剂类药品(如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血塞通注射液、注射用辅酶A、注射用三磷酸腺苷二钠、细胞色素C注射液、利福平片、青霉素V钾片、酮康唑乳膏、双黄连口服液等)需贮存在20℃以下的凉暗处。监管人员应该全面监督企业、医疗机构严格按照药品标示的贮存条件存放药品。(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