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27日,全国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期间,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一行考察了物流延伸服务项目,国内外医药物流信息化生产企业参加。
三年新医改,成效有目共睹。但取消“以药补医”、实施医药分开给医疗机构留下的收入缺口如何补偿,仍然是考验未来医改成效的最大难点。面对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带来的医药卫生筹资风险,考虑新的有效筹资渠道不无必要。而当规模渐大和产业链管理能力越来越强的医药工商一体化集团出现时,产业链融资的思路是否能为医改找到一条金融解决路径,值得期待。
药品流通能力提升
姜增伟表示,《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发布以来,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和改革发展取得积极进展,药品流通行业的面貌发生了积极变化。一是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首家销售额过千亿元的医药商业集团诞生;前100位药品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同期市场规模的73%;前5位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占零售百强销售总额的26%,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二是现代医药物流加速发展,药品流通信息化建设同步推进,快捷、可及、安全的现代医药物流服务保障体系正在形成。三是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一些大型企业将企业内部现代医药物流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对接,提供医药供应链一体化增值服务。四是药品流通行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愈发明显,对保障医改措施的顺利实施,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姜增伟强调,医药流通行业要在医改新政策的引导下,与《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的落实相结合,大力推动行业结构调整,推进现代医药物流和连锁经营发展,健全行业管理制度,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完善药品流通网络,加强行业基础建设,提升行业服务能力。
与会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医药流通行业面临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由传统商业向现代化服务业转变,建立并主导医药产业供应链的重大机遇。
这种新型的客户关系大大提升了药品流通企业的价值,改变了目前医药现代物流的现状,同时通过转型,使企业获得了跨越式发展。
产业链管理给力医改
关注国内医药流通的读者应该记得,2011年6月16日,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在北京举行医药物流服务延伸示范工程现场会,并正式宣布启动医药物流服务延伸示范工程。就在这次会议上,首批国家医药物流服务延伸示范工程的推荐企业,介绍了各自的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经验。
应该说,一年前这几家企业介绍的还是初步经验,可能仅限于一两家医疗机构的服务延伸探索。而现在,每家公司都有了进一步的经验总结,此时商务部将行业管理会议放在郑州,充分说明商务部对医药物流延伸服务的肯定。
在政策与市场引导下,目前医药企业物流延伸主要是针对大型医疗机构。早在“十二五”初期,商务部制定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规划纲要(2010~2015)》要求,“推动医药物流服务专业化发展,鼓励医药流通企业的物流功能社会化,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向医疗机构和生产企业延伸现代化医药物流服务”,结合当前主流医药市场仍集中在大型医疗机构的实际,近年来国内医药商业龙头企业纷纷大力引入国际产业链管理先进理念与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对接大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需求。
直到目前,医疗机构拖欠药品批发企业货款问题仍较突出。2011年药品批发直报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74.1%。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对25个省市44家药品批发企业2011年应收账款情况开展典型调查,数据显示:药品批发企业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平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131天,应收账款总额434.7亿元,占对公立医疗机构营业收入的36.3%。
医疗机构严重占压批发企业资金,不仅导致依靠银行贷款采购药品的批发企业承担着沉重的财务费用负担,而且严重影响了整个药品流通行业现金流状况,制约了流通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也让作为新医改关键的取消“以药补医”难以实现。
结合当前主流医药市场仍集中在大型医疗机构的实际,近年来国内医药商业龙头企业纷纷大力引入国际产业链管理先进理念与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对接大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需求。(来源:医药经济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