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产地供求的最新信息预计,2012年下半年开始,野生中药材价格将回升,并可能超过前期高点,而多数种植中药材价格回落幅度有限。
多因素促中药材价格回落
中国中药协会人士2日表示,本轮中药材价格持续下跌由多因素促成,周期性是其中之一。中药材价格连续两年的暴涨,导致家种药材数量大幅增长,至2011年秋季新药材上市,及原有库存释放,促使价格持续下降。
CPI增速的连续回落起到推动作用。
此外,分析人士指出,7月份以来,国家发改委对中药材价格炒作保持高压态势。少数受到炒作的品种价格的回落,对行业起到引导效应。
药企喜中带忧
中药制造企业面对中药材价格回落喜忧不一。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中药材价格回落但与2009年相比仍处高位。同时,受产品限价及招标政策压制,中药制造企业业绩难释放。
此外,野生中药材的资源危机和家种药材的人力成本始终难以克服。比药材价格上涨更可怕的是资源的枯竭,大量野生中药材是5年、8年生品种,一旦采竭难以恢复。预计2012年下半年开始,野生品种价格将持续回升,并超过以往高点。劳动力成本、农资成本、土地成本、运输成本的上升则使家种药材仍承受压力。据介绍,红花、五味子、枸杞等药材的采摘成本目前在80-100元/每天,如果金银花价格降到30元/斤,很可能出现没人采摘的局面。
另外,中药材贸易企业并未为中药材价格下降感到惊喜。为抵消成本上涨压力,中药材贸易中采用减少中间环节、直接实现产地对接、自建GAP基地、建立部分大宗中药材适量储备等措施以改进营收。
中药材价格的暴涨和暴跌都不利于行业发展。更有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国家应根据中药产业链中间各环节的浮动建立价格联动机制,同时建立重点品种中药材储备制度,进行战略储备,稳定中药材价格。(来源:食品商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