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的历史
1960年,Sam F. Trelease等报道采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和纸色谱法从美国黄芪(Astragalus bisulcatus)的叶和茎中首次分离得到天然的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
1987年,首次公告了氯丙氨酸二硒化钠法合成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的发明专利。
2001年,Spallholz发明了叔丁氧酰基保护丝氨酸法合成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
2002年,Majeed发明了甲硒醇钠取代氯丙氨酸法合成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
2002年,美国FDA首次认可了PharmaSe, Inc.公司把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作为硒元素的膳食补充剂使用。
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的优点
天然的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主要来源于富硒的大蒜、洋葱等植物。1960年被美国科学家首次发现,2002年被美国FDA认定为最新一代硒源类饮食补充剂。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抗癌生物活性。
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具有毒性小、补硒效果好、抗癌生物活性强等优点。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已于2009年被卫生部批准为新型营养强化剂(食品添加剂新品种2009年第11号公告,2012年第4号公告明确扩大了使用范围),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疗保健品等方面。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l4880营养强化剂》的规定,我国到目前为止已批准的硒源类的营养强化剂的主要品种有:亚硒酸钠、硒酸钠、富硒酵母、硒化卡拉胶、硒蛋白、富硒食用菌粉等6个品种。
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与这些硒源类的食品营养强化剂相比较,主要体现以下优点。
1. 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与无机硒相比:体现了有机硒毒性低的优点。
无机硒化物(亚硒酸盐)在低浓度时就主要表现为细胞毒性作用(如细胞脱壁、细胞内空泡增多、细胞膜破裂、细胞坏死和急性溶解),并伴有DNA合成减少和阻断细胞周期于S/ G2-M期。此外,还能引起DNA损伤和细胞死亡,在作用几小时内就可引起DNA单链的断裂。它引起细胞死亡的形式主要为坏死或急性溶解,而有机硒化合物如p-XSC、甲基硒酸、硒蛋氨酸和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等作用方式则不同,它们在高浓度时对细胞形态的改变不大,对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但较温和,一般不引起DNA的断裂。
2. 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与其他有机硒及相比:具有结构明确,含量稳定、人体内代谢机理清晰等优点。
富硒酵母、硒化卡拉胶、硒蛋白、富硒食用菌粉等产品中硒的含量不是固定的,因为硒的有效补充剂量与中毒计量比较接近,所以富硒酵母、硒化卡拉胶、硒蛋白、富硒食用菌粉的食用安全性存在一定的风险。
3. 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与L-硒代蛋氨酸相比较: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与L-硒代蛋氨酸是自然界仅有的两种含硒氨基酸,同时被称为第三代补硒品种。
研究表明,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是通过β-分解酶的降解直接转变成甲基硒化物,而不象L-硒代蛋氨酸不能非特异性的参入蛋白。由于蛋氨酸-tRNA不能区分蛋氨酸和L-硒代蛋氨酸,当蛋氨酸摄入量被限制时,大比例的L-硒代蛋氨酸代替蛋氨酸被非特异性的参入到动物体内蛋白中。与其他形式的硒相比,如果以L-硒代蛋氨酸的方式作为动物食物中硒的主要来源,将导致硒在组织大量蓄积而容易产生硒中毒,因此,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与L-硒代蛋氨酸相比具有较高的食用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