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原料药行业在看似平谈的市态中渡过。年内尚无明显发生某类、某品种的市场焦点,以及价格大幅度起落或产业变迁。然而,平静之下却是暗流涌动。伴随着国家卫生保障和药品安全体系的建立,市场需求已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为此,行业期待医药改革更加深入,政策更加给力,准入门槛的提升和整合更加大步迈进。
预测2013年,在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等相关法规引导下,行业的升级和整合将继续推进。而对于企业来说,把握机会和调整行动计划是一堂必修课。
2012下游需求平淡感染上游
近两年,药品价格调控政策影响制剂市场一度出现低迷市况。同时,市场的不确定性,也使得生产企业和销售商未能明确地选准品种领域和市场定位,原料药采购周期的变幻和去库存化也加剧了低迷的进程。受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抗生素和肿瘤免疫类被降价药物。
2012年,曾经极速增长的头孢米诺、头孢西丁、氨曲南制剂,在第三季度纷纷走入下行的拐点,此状况很快传递到原料药上游并出现急刹车,与2011~2012上半年相比,这些品种供求热度明显降温,并恢复平静。现在行内已很难找到原料药供求旺盛的品种。
抗菌药分级管理效应
抗菌药分级管理从2011年4月开始在医院试行,2012年正式实施。2012年预计医药全行业抗生素销售量相比去年下降10%。2011年,上海市公立医院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总金额估值较2010年下降8.29%,各级公立医院的抗菌药物人均使用量较2010年下降20.2%。
终端使用的限制,直接影响到上游原料药领域的价格走势。各方数据显示,近一年来,抗菌药物上游原料普遍出现了量价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比如中间体7-ACA,2011年价格快速下滑,2012年1月达到历史低位,仅为425元/kg;原料药中,2011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头孢氨苄价格从370元/kg跌到318元/kg,头孢曲松钠从750元/kg跌到570元/kg。
【看点】“临床必需”的价值
随着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政策全面实施,尤其是市场新秩序和产品销售新格局确定后,市场出现反弹,抗生素类原料药市场在2012年一季度末开始全面回暖,但仍低于限用前的平均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在临床应用久远的产品,以及部分具有临床特异性的产品并未受到本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影响,甚至有些产品还有一定的扩张。这主要是部分原来依靠营销手段促销的产品份额被大大压缩,临床必需用药的价值再被重视。
这一现象提醒我们,要么把经典老产品做到出神入化;要么开发出真正具有临床优越性的产品。毋容置疑,在各方政策的导向下,未来临床用药将逐渐规范,只有真正的好产品才能换来足够的市场价值。
大宗原料药进入沉寂周期
2012年的市场低迷主要表现在大宗、交易型的抗生素中间体,以及维生素、部分氨基酸、解热镇痛类等原料药品种上。原因是这些类别的产品长期处在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状况。然而,我们却发现,行业内一边是面临产能饱和,另一边还有新建扩建项目,甚至连产能转移也都存在边转边扩的现象。
现阶段产能扩大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向着更大的规模扩张,用以体现集中度优势。新增或扩增产能大都比原有等级上了一个台阶,这样无疑更加剧了行业环境的恶化:产品普遍处于低价周期,甚至更为持久;导致原料药行业盈利能力和投资回报都没有以往的预期高。即使前几年提倡的开发特色原料药,目前其价值的含金量也大打折扣:一是各方面的成本上涨;二是下游制剂消化能力跟不上原料的扩张速度。
要改变这种现象,除了市场的优胜劣汰和企业的主动转型以外,资本投入价值取向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也是驱使或制约产业走向的重要因素。
【看点】郁闷的VC
VC是持续低价位运行最典型的代表品种。中国VC全球产量和出口量第一。2007年VC最高出口价甚至接近11美元/公斤,是名副其实的“高富帅”产品,东北制药、石药、华药藉此利润大增。然而,从2010年3月开始VC价格下跌,随后每公斤更跌至3美元左右,低迷的市场一直维持至今。2012年国产VC报价一直保持在25元/公斤的低点,各企业的VC业务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VC的三年低价位走势,是国内产业恶性竞争的直接恶果。2010年前后,全国新增产能达到9万吨左右,加上已有的近14万吨产能,VC总产能超过了23万吨,而2010年全球VC实际需求量仅在11万吨左右。有调查发现,市场实际产能已接近30万吨。
在过去多年的原料药发展历程中,中国不乏如VC这样在国际市场中获得价格和份额双重绝对优势的产品,然而,无序的竞争和盲目的投资,最终的结果是牺牲了环境和资源,却换不来外汇的增长。
未来中国产业发展仍会产生更多的龙头产品,现有的肝素钠、VE等在国际市场中的价格仍然保持良好的效益。市场消息显示,已有不少产业内外投资热钱转而瞄准这些领域,这种短浅的目光和僵化的思路下,产业终究难以真正做强。
理性应对突发事件
2012年,安全生产、环保事件以及食品药品安全消极事件时有发生,各种来源的消息、媒体报道以及坊间传闻均有。而针对典型原料药特别是化学原料药行业的并不多见,况且有些属争议性。
企业在处理这些危机事件时做法不尽相同,但共同点是理性和稳妥,多数都能平稳化解。使得这些事件未构成对行业和市场的实质性冲击,但是行内不能不提高警惕和加强防范意识。尤其是在法律和政令上更是不能含糊,在技术层面上要严谨科学。
【看点】“地沟油”的申辩
2012年8月,某媒体发表文章爆料,健康元以地沟油制药。此报道一出,马上在行业引起轩然大波。面对这一事件,健康元沉着应对,同时主动接受质监、药监部门的检查和取证,最后的结果是,相关产品未被召回和遭遇退货,企业和各方也没受到影响。
回头来看,这本不是什么惊恐的事件,但在国家和民众对药品、食品安全极度敏感的当下,“地沟油”这一多次出现在食品卫生安全事件中的主角,跑到制药领域后果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是,仅此而已。而事件发生的背后和发酵的过程很值得企业深思和研究。
中国原料药产业正处于升级的最关键阶段,过去在环保等领域存在的不规范,以及工艺技术的落后都必须给予纠正和提升。(来源: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