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药用原辅料网全力打造原料药、药用辅料、医药中间体、动植物提取物、制药设备及制药包装行业的专业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药用辅料供求,交易,搜寻,信息服务平台
行业聚焦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标准法规 产品展厅 采购商名片 企业黄页 企业商铺 品牌专区 有问有答
行业聚焦
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聚焦
 
月至
患血栓病人数激增 芦丁产销进入成长期
发布时间: 5/7/2013 5:29:59 PM         

    随着世界各国患血栓病的人数在不断上升,作为能有效增强毛细血管壁、防止血管破裂和脑出血等症的药物芦丁,需求量在不断增加。我国是芦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预期芦丁总产量和出口数量也会不断增加。

    据统计,目前全球芦丁原料药总产量已达3000~3600吨,而我国芦丁总产量估计在1200吨左右,约占全球芦丁总产量的1/3。

    重要出口产品

    芦丁(芸香苷)的大量药用始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国外医学研究人员发现,芦丁(当时科学家称其为维生素P)能有效增强毛细血管壁、防止血管破裂和脑出血等症,此外,它还有一定的抗高血压作用,故芦丁一直被作为血管保健药物。上世纪80年代至今,芦丁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药用植提物类原料产品之一。

    由于芦丁是从槐米等植物中提取,属于黄酮类物质,对人体安全,故早在几十年前,美国FDA已批准芦丁为GRAS级(即公认为安全的)产品,不仅可供药用,也可用于保健食品或化妆品等产品中。我国是世界主要芦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自1996年以来,我国芦丁平均年出口量一直保持在500吨左右,但具体年份的出口数量也呈一定的波动。

    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在过去的15年,我国芦丁的出口价格一直在稳步上升,从1996年的每公斤16.9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26美元左右。从数据中发现,槐米提取物(包括芦丁)多年来一直呈现高速增长,2012年,我国出口槐米提取物5045万美元,同比增加20%,其中芦丁出口4250万美元,同比增加43.6%。

    据海关统计资料,我国出口芦丁的主要市场为:比利时、法国、美国、德国、西班牙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芦丁数量极小。

    工艺之争

    但与其它植提物相比,芦丁出口价的涨幅不算大。据了解,我国企业早期生产芦丁系从国内广泛种植的槐树花蕾(俗称槐米)中提取。企业所花的费用很大一部分是采收槐米的人力成本,而且从槐米中提取芦丁的工艺相对较简单(利用碱提酸沉淀法即可得到芦丁粗品)。当时国内有众多企业竞相生产芦丁,使其销售价格也压得较低,出口还有一定利润。而后来随之兴起的用苦荞麦壳提取芦丁的技术,与槐米芦丁形成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因为苦荞麦的外壳和种皮里含大约18%~21%的芦丁,而槐米平均只含1%~2%,两相比较,以苦荞麦为原料提取芦丁更为合算。但如果从生产工艺看,以槐米为原料提取芦丁更为简单易行,故槐米法提取芦丁至今仍为国内外众多公司使用。槐米采收有很强季节性(主要是在春季),但以苦荞麦为原料提取的芦丁,则可以在一次收购后储存备用,受天气因素的影响较小。故后来以苦荞麦法提取芦丁之法渐渐在我国各地推广,并成为芦丁主要生产原料。

    据了解,四川省和云南贵州等省山地众多,当地气候以冷凉为主,其山地土壤也非常适合苦荞麦的生长,故自上世纪90年代起,四川省逐渐成为国内主要苦荞麦产地和芦丁生产基地及出口大省。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资料,过去几年里,四川省出口芦丁数量约占我国芦丁出口总量的80%~85%,其它生产苦荞麦的省如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省的芦丁产量较小。国内其它几个出口芦丁数量较多的省依次为:山东、浙江。江苏和辽宁等。但目前上述几个省的芦丁出口数量合计也只有全国芦丁出口量的15%~20%。

    适应症开发

    20世纪90年代后,曲克芦丁(羟乙基芦丁)问世,一度成为国际医药市场热销的抗脑出血热门新药,而其主要原料即为芦丁。发达国家对曲克芦丁片的热销,带动了我国芦丁出口量的上升。在1997~1999年这3年间,我国出口芦丁原料药数量保持在700~800吨之间。此后,随着国际市场曲克芦丁热的消退,我国芦丁原料药出口数量重新回落至每年500吨左右,而国内对芦丁原料药的需求则猛增至每年800~900吨,因为芦丁可作为许多制剂的重要原料。

    进入21世纪以后,血栓病业已成为各国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中老年人患血栓病的几率已上升至10%~15%,且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

    近几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研究人员对芦丁这一上市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的老产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科研人员曾在几年前试验了5000种的天然物质,最终确认,芦丁是迄今所发现的最理想的预防血栓病的产品,且对人体非常安全,这是因为芦丁能阻滞血液中的凝血恶烷A2的作用,以及干扰胶原蛋白等凝血因子产生血栓,从而可起到预防血栓生成等作用。有关专家认为:美国学者的上述新发现,将大大推动芦丁国际市场销量的上升。

    据最保守估计:全球患血栓病的人至少有数千万人之众,按每名血栓病患者每天服用500mg的芦丁估算,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量。据悉,美国市场上已有多种以芦丁为主要原料的保健产品,如芦丁与维生素的合剂(如芦丁+VC,芦丁+VE,芦丁+VK等等)以及芦丁与植物性保健原料的合剂如芦丁与银杏叶提取物片剂,芦丁与沙棘果提取物片剂,芦丁与山楂果提取物片剂,芦丁与紫锥菊提取物片剂等等。总之,芦丁已成为美国医药保健品市场上的新宠儿。

    相关>>>

    利润不高

    出口难攀升

    我国芦丁生产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国内芦丁原料药已大量生产,其年产量超过500吨,但主要用于国内自用,直至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才开始小批量出口芦丁原料药。目前,我国芦丁原料药生产基地分为南北两大块。北方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北、陕西和山东,南方主要集中在四川、江苏和浙江等省,其它省的芦丁产量较小。

    槐米提取占主导

    按芦丁生产用原料划分,主要分为槐米法和苦荞麦法两种工艺方法,槐米提取法受原料的影响波动较大。据了解,2010年,全国槐米主产区由于气候不好造成槐米采收数量锐减3~4成,导致槐米收购价猛涨和芦丁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出口量减少。2010年,国内槐米收购价曾高达每公斤55~59元人民币。而2011年风调雨顺,国内槐米获前所未有的大丰收,故槐米收购价亦相应下跌(每公斤仅38~40元)。但好景不长,2012年春季,由于国内槐米主产地又遇干旱等极端气候,故槐米产量又比去年下降3成,导致国内槐米收购价暴涨,芦丁生产商叫苦不迭。

    相比之下,我国苦荞麦主产区则产量较为稳定,但由于从苦荞麦外皮中提取芦丁工艺比较复杂及需要粉碎、溶媒提取和粗品上柱等高级精制工艺配套,非乡镇企业所能承受,故利用苦荞麦外皮提取芦丁仍只有国内少数几家技术力量雄厚的植提物生产商能生产。广大芦丁生产商仍在沿用上世纪60年代发明的槐米提取芦丁原料工艺。从总体上分析,由于苦荞麦外皮提取的芦丁含量较高,故苦荞麦提取代法将成为芦丁最主要的生产工艺,而槐米法仅适合乡镇企业使用。

    但目前来看,国外以槐米为原料生产的芦丁约为我国芦丁总产量的2倍以上。而以苦荞麦为原料生产的芦丁总量相对偏低。

    产业集中度高

    迄今为止,我国已有数十家芦丁生产企业。其中规模较大的不到10家,其它均为年产量几十到几百公斤的小厂。据报道,国内芦丁产量最大的3家公司的芦丁产量合计约占国内芦丁总产量的45%,而出口量则占国内芦丁总出口量的8成左右。

    近据国内媒体报道,2012年国内槐米又逢歉收年,估计今年全国槐米总产量将比去年锐减3~4成,槐米的收购价肯定将大大高于去年。反观苦荞麦提取法,由于只利用其副产品,对苦荞麦粉的产量毫无影响,故苦荞麦提取法将是今后生产芦丁的主要方法。而槐米提取法简单易行,估计近年内也不会被国内芦丁生产企业轻易放弃。

    由于外国芦丁产量较大,故我国出口芦丁原料药价格始终上不去(一直在24~27美元之间)而国内市场上符合部颁标准的芦丁原料药价格每公斤可卖200元人民币,芦丁出口价反而不如内销价,这也是一种令人惊讶的现象。芦丁出口价较低造成国内不少芦丁生产企业的产品出口热情不高,故芦丁出口增涨缓慢。但随着今后国际市场上大量开发芦丁的新产品,则其出口或呈爆炸性增长。

    综上所述,在目前欧美国家普遍经济低迷和市场萧条的大形势下,由于芦丁原料药出口价格不高,盈利不大,故展望今明两年,我国芦丁出口数量不大可能大幅增长。(来源:医药经济报)


附件:            
    】 【打印】 【关闭】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推荐
· 巴斯夫最新TPU技术助力高性能鞋支撑片提高生产效率和......    2018-08-14
· 安徽山河药辅取得EXCiPACT认证证书    2017-03-06
· 总局关于进口药品目录中药用辅料进口通关有关事宜的通知    2017-03-06
· 紫氧化铁 中国药典2010版    2011-06-02
· 枸橼酸 中国药典2010版    2011-06-02
· 明胶空心胶囊 中国药典2010版    2011-06-02
· 黄凡士林 中国药典2010版    2011-06-02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国际药用原辅料网
热线电话 -- 021-55807300
电子邮件:info@phexcom.com

沪ICP备09013362号-5

沪公网安备31011002001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