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起,《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正式施行。让投资者纳闷的是,二级市场上未见任何风吹草动。
“现在各省正在进行对旧版目录的回头看工作,地方新一轮的基本药物增补及招标工作可能推迟到下半年甚至明年。”昨日,深圳一研究员对记者称。根据政策面和企业的反馈,他判断三季度可能将是基药招标集中期。不过,从各省近期陆续出台的执行政策看,基药“地方版”已现雏形。
地方政府纷推过渡政策
3月15日晚间,卫生部发布2012年版基药目录,并宣布将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相较2009版,新版基药品种由原来的307种扩至520种,扩容近七成。
资本市场数日兴奋后,复归平静。“进入基药目录只相当于拿到参赛证,企业还得争取在发改委这条线上,最高零售价不被大幅下降。各省的招标是另一个‘价格劫’,只有保证切到蛋糕,才能笑到最后。”某资深药企政府事务部负责人对记者称。因此,上市药企、机构投资者均在紧盯地方招标政策动向。
如今正式实施时间已过,医药板块仍未在资本市场掀起半分波澜。据了解,由于新版基药目录距离实施时间较短,各省正在进行“回头看”工作,即针对各省现有的与520种不重叠部分的增补目录进行分析,严格控制增补数量,对目录中已有类似适应症或治疗效果的药品进行甄别比较。
目前四川、重庆、广西、河南、湖北等省份已陆续公布具体执行措施,通过过渡方案确保新版目录如期施行。以四川为例,该省2012年版基药目录新增品种于2013年5月1日起调入采购平台;调出品种不再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中采购范围,2013年5月1日起停止采购,库存量使用至2013年7月1日止。
降价风潮如期而至
各省市的基药招标动向,也让敏感人士看出些许端倪。
近期广东、山东出炉县级医院招标规则,技术标的分值占比均为30%。而发改委在5月初下发的《基本药物定价规则征求意见稿》中,也透露出“基药招标不考虑单独定价”“加大对独家产品(含独家剂型)价格管理”等信息。另外,4月中旬市场传来消息,北京2012年基药目录招标价较现行基药采购价下降约26%。
这印证了此前医药上市企业的担忧。此前各省基药招标基本仿效安徽双信封模式(即技术标、商务标),选取报价最低者唯一中标。为追逐市场份额,行业内中标价越压越低的现象并不鲜见。为了避开“价格屠刀”,行业内“基药招标增加药品质量评分权重”的呼声渐起。
深圳一券商研究员直言,“我们本来判断技术标的占比在50%-70%,现在明显低于预期。”至于风向标北京基药的降价之举,他倒认为没必要过分悲观,因为只是备案还没有正式招标。他判断,基药始终存有降价预期,但药监部门多次下发文件要求重视质量和价格的平衡,因此不会降得像以往那么猛烈。
增补目录助推基药扩容
为将招标与市场挂钩,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指出,新版目录出台后,各地均需规定各级医疗机构基药使用比例,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外,二级医院基药使用量和销售额应达40%-50%,三级医院基药销售额要达到25%-30%。
尴尬的是,现在二三级医院基药使用比例,与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到的具体比例相差甚远。沪上研究员透露,自己调研的广州三级医院,基药使用比例仅有10%。这也一度让业界认为,各级医院基本药物采购金额占比并不会得以严格执行。
最终医药企业收获惊喜。根据各省基药实施的配套细则,四川要求二级医院基本药物采购额应达到50%,三级医院基本药物采购额应达到35%;广西要求二级及三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金额占比不得低于30%;重庆要求基本药物销售额占比二级医院应达到40%以上,三级医院应达到25%以上。
部分省份对二、三级医院的基药金额占比做出了更高设定,这也意味基本药物市场容量有望大幅扩容。有机构调研数据显示,22个样本城市基药占比从2005年的16.4%下降到2011年的8.4%。如果平均仅提升至30%的水平,就能实现2倍的增长。一旦抢到基药蛋糕,相关企业充满想象空间。(来源: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