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初,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告显示,正式开始对原料药出口情况开展摸底调查——这项首次对全国原料药行业展开的国家摸底将主要包括出口原料药的通用名称、药品批准文号、主要出口国家或地区、是否取得欧盟成员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证书等内容。
公开信息显示,我国化学原料药产量的50%以上供应国际市场,目前能生产的原料药有1500多种,60多种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由于青霉素、维生素等大宗原料药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加之仍有部分企业缺乏科学的产能计划,中国原料药产业在国际市场遭遇的“双反”调查愈加频繁。
作为全球最大维生素C原料药生产国,包括国内4家中国维生素C生产公司正在美国接受涉嫌操控美国维生素C市场价格的反垄断指控。两个月后,这场已持续8年的诉讼将对4家中国公司做出10亿美元的最终判决,并成为中国制药企业首次在美国反垄断诉讼中遭受的处罚裁定。
“你能感觉到国际市场上对中国原料药的‘敌意’开始增强,”相关业内人士称,“他们觉得我们生产得太多、卖得太便宜,而且公司互相之间还在不断继续压价,因此也有了这样的维生素C个案。”
来自医保商会的数据显示,仅2011年,包括青霉素钾盐、6-APA、氨基乙酸、扑热息痛、阿莫西林和辅酶Q10等中国传统优势原料药品种,先后遭遇了来自印度、美国、欧盟、墨西哥和日本等的贸易调查。2012年3月,中国的布洛芬原料药遭到印度企业发起的反倾销调查申请。
在过去3年里,针对中国原料药的国际贸易调查不断增加。和以往不同的是,从前些年的发达国家到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对我们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范围逐渐扩大,国内的中药企业如何应对国际调查值得深思。(来源:中国制药机械设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