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新年伊始,在环保部公布的2011年年末被挂牌督办的15家企业中,国内原料药龙头企业海正药业赫然在列。海正药业被查出的主要问题是:外排废水COD超标排放,电缆沟积存高浓度污水;抗生素菌渣等危险废物擅自出售给无资质的企业;与环保部门联网的在线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环保部责成浙江省环境保护厅依法责令该公司限期治理,处以罚款,在2012年6月底前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同样有可能被责令关闭。
在最近的5年,海正药业用于“三废”处理的固定资产已经达到了3亿多元,原料药企业的“治污”负担相当沉重。另有媒体报道,国内八成原料药企业环保不达标。企业排污违法现象为何屡禁不绝?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环保成本高。原料药处于制药产业链的前端,附加值较低,大部分企业都是生产利润率较低的低端产品。如果采用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工艺,产生的废水一般治理难度大,且处理成本高昂,企业往往舍不得花钱。
第二,违法成本低。目前,国内原料药生产企业的排污违法罚款成本远小于治污成本,即因污染被罚款的金额远少于上马环保设备、引进环保技术花的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容易“两害相权取其轻”,宁可因直排而被罚款几百万元,也不愿投入几千万甚至上亿元搞环保。
第三,政绩观作祟。一些地方政府考虑到企业纳税、员工稳定、地方政绩,对环保管理往往流于表面,造成一些企业有恃无恐。
针对污染严重的问题,2012年2月份环保部发布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规划》指出,今年我国拟研究调整“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的进出口关税政策,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出口;全面加强进出口贸易环境监管,禁止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产品、技术、设施等引进,大力推动绿色贸易。这对被喻为高污染、高能耗的“污染大户”原料药产业来说,可谓一记重拳。也有望推动原料药行业洗牌,成本压力将加速中小企业被淘汰,市场集中度有望大幅提升,从中长期看,龙头企业最为受益。
对于中国原料药企业自身来说,首先应防患于未然,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大对防止污染的投入,而不是继续走污染以后再进行治理的老路。坚持走以质取胜、创新发展、环保先行的发展之路,凭借其持续的、比较均衡的竞争力,为原料药企业逐鹿未来市场奠定胜局。(来源:中国制药机械设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