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指出,出口下行只是大宗原料药行业低迷的表面,调整产业结构是更为紧要的问题。“大宗原料药属于粗放型的低附加值产品,目前国家鼓励的原料药升级方式是,中间体生产企业向原料药领域转移,大宗原料药向特色原料药转移,特色原料药向制剂转移。”
在环保和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下,东诚生化、海正药业、金城医药等原料药企业纷纷通过研发、收购向制剂企业转型。
国内最大的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石药集团年报显示,石药集团去年实现营业收入99.49亿港元,同比增加139.94%,其中成药收入57.54亿港元,创新药收入达到19.21亿港元,较去年增长49%.反之,抗生素与维生素C的盈利水平拖累了石药集团的业绩,两者的收入分别是24.46亿港元、11.16亿港元,前者仅溢利5393万港元,后者亏损1.36亿港元。
石药集团董秘张赫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10年前,石药集团原料药与制剂药销售比重为7:3,通过多年的战略转型和研发投入,现在两者的营收比例为3:7,创新药是主要利润来源。今年,石药集团将在战略基础上对肿瘤药物等高附加值的仿制药、一类药做进一步深化,尤其是抗肿瘤药物方面有所布局。
无独有偶,浙江震元的制剂转型之路也效果明显。年报显示,201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18亿元,同比增长11.36%,实现净利润6443.81万元,同比增长35.17%.其中,制剂销售首次超越原料药,成为公司制药业务的主要利润点。
浙江震元在年报中表示,在公司加大制剂销售力度的背景下,2013年制剂实现销售收入1.79亿元,同比上升23.3%;原料药方面,因产品结构老化、“限抗令”的持续影响及大宗原料药竞争激烈等,原料药销售出现较大下滑,2013年销售收入1.65亿元,同比下降21.33%.
“原料药企业要加强研发,通过强仿或收购来找到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群。当然,企业不能一味地为了生存就扎堆转型仿制药,还是要在产业引导下有序竞争。”许铭表示,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可提供适当的引导,帮助企业转型。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医药合伙人史立臣此前建议,原料药生产企业转型最好是顺着原料药产品的方向进行产业链延伸,即自己生产的制剂以自己生产的原料药为主,这样就形成了转型成本较低的闭循环转型路径,还可降低风险。
(来源:中国制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