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许多内资药企陷入狂欢,只因卫计委方面表示:“要引导医务人员尽量用价廉质优的药品,能用便宜的不用贵的,能用仿制药不用原研药。”然而,业界却对依靠仿制药、国产药扛起低价药目录的做法表示忧心。
因为目前国内上市流通的药品中,质量存在明显差异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企业执行的药品质量标准不一,大部分企业执行的是各类国家标准,只有部分合资企业和近30家国内领先的龙头药企才会执行更为严格的欧美国标。部分企业对强化质量管理的自律性很差,面对恶性竞争甚至愿意牺牲产品质量。
而且当前,中国仿制药尚无参比制剂目录和上市药品溶出曲线等信息数据库的例子,国内仿制药注册仍然缺少质量一致性评价的具体规范要求,这些都是短期内难以逾越的现实障碍。而实际导致的显性结果就是,中国药品现阶段仍鲜有能进入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药品采购系统的案例。
以上海对2007-2009年进口药品和同期地方抽检药品的数据为例:进口药品检验总体不合格率均维持在0.1%以下,而国产制剂抽检不合格率则为3%左右。在总体不合格率、各流通环节的不合格率以及主要剂型的不合格率方面,国产药品的数字均明显偏高,国产仿制药的信任危机仍未被彻底破除。
同一药品的质量判别需要依赖一整套科学、系统性的综合评价体系,而如今的现实情况却是有关部门受到人力所限,难以全面开展对已获国家批准许可的18.9万个药品进行上市后再评价与一致性评价。
所以,就现在实际情况而言,国内仿制药距离一致性的水平仍有时日,仿制药在“低价药目录”中挑大梁还是具有很多阻碍因素。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