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由于基本用药和制药保险用药的推行,扩大了药品内需市场,同时也加剧了制药市场的竞争,产能过剩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国内以原料药中间体为主营业务向外扩张的紧迫感更加强烈。
不过即使在全球经济危机下,我国原料药仍然异常活跃,这让我们看到了光明的发展前景,看到了良好的国际市场。
近年来,中国原料药中间体出口的特点之一是一些独占性、资源型原料药价格的持续走高;另一方面,同样是中国独占的优势型原料药,却因为国内产能过高或过度竞争而造成产业格局的变化,引起出口价格的下滑或成交萎缩。还必须看到,制药原料药类出口尽管继续向前跑,但同时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交货期缩短、人民币汇率存在升值预期等多种因素影响,直接反映为成本压力增加。
除此之外,能源价格、运输成本的提高,也在推高出口成本;欧元区贸易的汇率风险突显;传统大宗品种普遍面临成本上涨且产能过剩。因此,以转向高附加值小品种和专利到期重磅品种、转向新需求市场为特点的更高层次转向,必然是化学原料药转向制剂领域的新趋势。
据了解,原料药类商品(生化药、西药原料、植物提取物)的进口保持稳定增长,进口额的增长幅度高于出口额增长。2011年,以西成药为代表的进口药品带动了进口额增长,内需拉动下的药品市场对于各类型的进口药品是一个历史的转折机会。美元贬值对进口药是个利好消息,变相降低了进口药的成本压力。
推动我国制药产业健康发展,要依靠创新、坚持创新,加快开发生物新药、材料和装备,实现我国制药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
制药产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化学原料药在应对新形势下的发展命题时,要突出一个重点,培育一批龙头,带动一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这就要求监管部门要不断鼓励和支持药物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做好创新药审批审评工作。而原料药生产企业本身则必须准确定位,清醒看待与竞争对手的关系。
(来源:中国制药网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