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关统计,2009年5月,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总额达5165万美元,同比增长11.7%,占中药商品出口总额的46.8%,出口额稳居中药各类商品之首,成为中药商品中出口额同比惟一增加的产品。
5月份植物提取物出口价格平稳增长,同比增加7.3%,环比下降10.9%。保健类植物提取物价格涨幅明显,同比、环比增长幅度都较大,而食品添加剂类植物提取物和挥发油类产品价格仅有小幅上升。
单一品种价格波动明显。如甘草汁液及浸膏,平均价格同比增加30.2%,环比上升16.2%;芸香苷及其衍生物平均价格同比增加35.3%,环比下降8.7%;薄荷油平均价格同比上升48.0%,环比上升37.9%。
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量最大的市场是:应用于保健和药物的日本、美国市场,应用于食品添加剂的印度、墨西哥市场。与4月份相比,5月份出口到日本和美国的植物提取物市场占比分别下降6%和2%;出口到印度和墨西哥的则分别上升了6%和2%。
植物提取物是什么?
植物提取物是以植物为原料,按照对提取的最终产品的用途的需要,经过物理化学提取分离过程,定向获取和浓集植物中的某一种或多种有效成分,而不改变其有效成分结构而形成的产品。目前,植物提取物的产品概念比较宽泛。按照提取植物的成份不同,形成甙、酸、多酚、多糖、萜类、黄酮、生物碱等;按照最终产品的性状不同,可分为植物油、浸膏、粉、晶状体等。
我国的植物提取物产业 植物提取物行业是最近10年发展起来的,是兼于医药、精细化工、农业行业之间的一个边缘行业。植物提取物这个概念是可以被各国所接受与认可的,也是传播中草药在各国通用的共性表达方式。我国植物提取物的出口额早在1999年就已超过中成药的出口额。在欧美国家,植物提取物及其制品(植物药或食品补充剂)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已发展成一个年销售额近80亿美元的新兴产业。我国的植物提取物总体上是属于中间体的产品,目前的用途非常广泛,主要用于药品、保健食品、烟草、化妆品的原料或辅料等。用于提取的原料植物的种类也非常多,目前进入工业提取的植物品种在300种以上。
植物提取物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植物提取物是现代植物药的主要原料和组成部分,而有些植物提取物品种则被直接作为药用。西方习惯于将植物药称为天然药物,是指一切源于大自然、用于治疗疾病的未经化学处理的药物,中药、植物药应该包涵于其范畴之内。 植物提取物的生产与我国中草药的加工工艺发展密不可分,第一种是以水醇法或醇水法为主的提取;第二种是运用现代分离技术和检测技术进行精制化和定量化的过程。两种生产方法各有优势,主要针对各种不同植物而言。其中,第二种采用现代分离技术精制的提取物,采用设备高精尖,往往用于提取传统方法难以提取的物质,如茄红素等,这些物质在医疗、保健中占据位置越来越高,因而该方法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植物提取物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制药设备 我国最早使用的提取设备是简单的蒸煮设备,一般是水提取的方法。随着科技进步,逐步采用水+溶剂的方法进行提取。该方法在国内广泛使用。如我国中药提取过程,往往包括:提取-精制(醇沉)-浓缩-制剂等工序组成。提取是首当其冲的关键工艺。提取的工艺和设备决定了其提取物的质量,也即基本决定了产品成分的质量。主要设备包括蒸馏设备、混合设备、萃取设备以及干燥设备。对于第二种的分离方法,现在主要使用的是高效液相色谱法,即高效液相色谱仪。由于受设备所限,产量较少。 尽管2009年我国整体医药出口不尽如人意,但国内市场仍是具有较大空间。而且随着经济的复苏,作为未来产业的植物提取物行业必然能获得更好的发展。(食品科技网) |